close

o249  

無意中,在電視談話節目中聽到一個詞 ─「情緒勒索」

聽來很聳動,很有意思。

一開始,我用這個詞想我的親人、職場的關係

就覺得自己常是被「勒索」的人,便開始自憐自愛起來。

o251    

所謂「最會為家人犧牲奉獻」的角色,其實就是最常被勒索的對象。

想到我的娘家,我是最不需要父母操心的人

卻常是最被要求要擔待的人,誰教我是「大姊」

想到我的工作,配合度最高的合群者,也常是最被要求要配合別人的人。

o252  

比如說,有別的老師的上課教室有問題

助理小姐就找我跟那位老師換教室,因為我「好講話」

有學生開學六週了,才要辦人工加簽選課

助理小姐也叫他們來找我簽,因為我「很照顧學生」。

我感到被那深諳強弱氣流的助理小姐勒索,所以

為了我爛好人的個性,我已經有自覺地學習「拒絕」了。

 

此外,開會表決原是尊重自由意志的民主行為

但有人強勢主導或說服的時候,的確不太令人舒服。

但我不是大砲型的發言人,開會討論事情只坦率表達意見或提供資訊

並不堅持意見,卻不一定能以柔克剛。

 

為了「情緒勒索」一詞,便在網路搜尋自學一番

原來有一本書叫做「情緒勒索」 (EMOTIONAL BALCKMAIL),作者是心理學家蘇珊‧弗沃 (Susan Forward )。

o253  

「勒索」不是很正面的詞彙,它形容人際關係中的權力拉鋸與操控方式。

這種形容有些沈重,但真是一個貼切的名詞。

o262  

我們可以檢視生命關係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狀況,不論是當施者或受者。

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裡說

無法控制情緒的人,情緒會成為勒索「被愛」的處方箋。

 

情緒勒索,存在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種關係之中,只要有關係就有情緒

有了情緒便給了彼此勒索的機會;我生氣是因為我想得到你的關心,「勒索」便成形了。

每個人都不知不覺的掉進一種勒索的情境裡,以為別人用情緒來勒索自己,其實自己也在勒索別人

最後都將發現,真正勒索自己的,正是自己。

o253  

這些情緒勒索者(emotional blackmailer)了解我們十分珍惜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知道我們的弱點,更知道我們心底深處的一些秘密。不論他們多麼關心我們

一旦其目的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利用這層親密關係迫使我們讓步。

o254  

這類令人苦惱的互動情形常是造成人與人摩擦的主要原因,我們卻「習焉而不察」

很少能明瞭其中的真正原因。

因為我們常常以為是溝通不良、個性不同、想法有落差......。

尤其「軟土深掘」、「吃人夠夠」的現象

已經不是溝通不良、個性不同、想法有落差的問題了。

o255  

事實上,那是一方想要凡事都依自己的方式進行

因此不自覺的犧牲或忽視對方的感受、想法、甚至利益。

這不只是溝通不良而已,而是在下意識中彼此的力量和權力在較勁。

此時,前一陣子,工作單位因人員重整

有些同事大鬧情緒的模樣,似乎可用這個角度來剖析。

 

該書說,「情緒勒索」是宰制我們行動中最有力的形式之一。

或許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會在不知不覺中

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來要求我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

o256  

如果你發現在人際相處中,對方有以下行為:

 試圖掌控你

 不理會你的抗議

 堅持他們在性格及動機上絕對優於你

 對於你們之間的真正問題採取逃避態度

 只求滿足一己之需而忽略你

你可能已經面臨『情緒勒索』了。

一旦『情緒勒索』出現在親密關係中,這段關係就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活絡

雙方甚至會陷入需求與被掌控的泥沼中而無法自拔。

 

這段敘述也蠻值得思索的。

人際關係中,有的人因職等、位階較高,做人處事都顯得強勢。

有些情緒勒索者可說是天之驕子,他們未曾失去什麼,但卻總是想要更多。

他們往往沒有能力來處理任何的「失落」。

他們從不會承認自己有錯,一抓到別人的疏失就窮追猛打,甚至扣上道德的帽子。

o257  

再看情緒勒索的六項特徵 :

一、要求 : 勒索者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太能容許別人有絲毫的討論或改變的餘地。

二、抵抗 : 被要求的一方為保有自己的空間,剛開始往往會加以抵抗。

三、施壓 : 勒索者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便開始施壓。

四、威脅 : 勒索者經常會運用一些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恐懼、困惑與罪惡感。

五、順從 : 被勒索者為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或是避免更糟的後果,於是改變初衷,犧牲了自己的原則或權益。

六、舊事重演 :勒索者食髓知味,會繼續運用這些手段,而被勒索者因為陷在迷霧中,而任令它一再重演。

看看別人,再想想自己,我要小心啊,我是不是也常對兩個孩子用「為你們好」進行情緒勒索?

o258  

『情緒勒索者』的行為,常會造成混沌不清的迷霧(FOG)

因為他常會讓被勒索者感到恐懼 (Fear )、義務 (Obligation)及罪惡感(Guilt)

情緒勒索者會為「施與受」訂定新的界限,他們常常強調自己的犧牲,以及我們的責任

所有愛和甘願的動機,似乎全被「義務」和「責任」所取代。

o259  

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常會摸不著頭緒

找不到出路,就像陷在迷霧陣一般。

大部分情緒勒索的受害者都隱藏著不快樂的感受

並且會以沮喪、焦慮、暴飲暴食、頭痛等方式

取代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

o213  

不少情緒勒索的受害者會質疑自己是否有權利表達感受,尤其是憤怒的感覺。

他們可能會將情緒內化,進而轉化成沮喪的來源

或是以合理化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憤怒。

伴隨著情緒勒索而來的壓力和緊張,以及各種負面的情緒

常對個人的生理造成影響,甚至會出現各種生理上的病癥。

o260  

這樣,情緒勒索者的危害是何等的大啊!

尤其,有些勒索者的原因是「為了別人著想」

是有益於對方的,因此即使傷了對方,他們也不會有罪惡感

因為他們認為正在幫助對方成為更好的人,對他人的舉動

都被他們合理化成「全都是為著你好」。

這真是令人戒慎恐懼。

 

其實,情緒勒索者藉由他們的手段看似佔了上風,但是雙方關係卻已出現裂痕

情緒勒索者置身於自己設下的迷霧中

卻絲毫未察自己的蠻橫行事,已讓他孤立於人群之外。

 

由於「一個巴掌拍不響」,情緒勒索是需要雙方面互相配合的

所以「你情我願」也是情緒勒索的重要元素。

也就是說,被勒索者的某些特質或面對壓力的方式

為勒索者塑造了有利的情境。

o261  

這些特質如:

 極需要別人的認同

 害怕別人生氣

 希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維持表面的平靜

 容易對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

 極端缺乏自信,或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

喔!主耶穌,我好像有好幾項耶!

o260  

面對情緒勒索者的壓力時,我該操練什麼呢?

除了「憑靈而行」,還要檢視自己

否則是謙讓宜人「活基督」,還是「自我勒索」都混淆了。如:

˙怎樣才算自私?何時我可以忠於自己的欲求與渴望?

˙我該讓步多少才不會感到悔恨和沮喪?

˙如果我屈服於情緒勒索者,是否違背的自我?

˙我該何時對別人負責,何時又該收手?

 

所以我該操練:

 堅持自己的原則

 面對壓力

 設限

 讓情緒勒索者知道他們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當我們因為擔憂他人的反應,而取消一些合理且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時

這種自我設限阻止我們做些想做的事,此時我們是在「自我勒索」。

 

轉載 : http://smilecosh.pixnet.net/blog/post/31675426

圖片 : 網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am情緒療癒師 的頭像
    Adam情緒療癒師

    巴赫花精-上天的禮物 ( Bach Flower Essences)

    Adam情緒療癒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